
在千米深井之下,通信网络是连接矿井的“生命线”,马脊梁矿通讯队用技术与责任编织起覆盖全矿的通信网络,成为矿井安全生产的“隐形守护者”。
精细巡检 织密井下“通信网”
从铺设光纤电缆到调试交换机,从日常巡检到故障抢修,通讯队的每一项任务都关乎矿井的运转效率。检查电话线路、测试信号强度,穿梭于井下各巷道是他们的日常。“主运输巷道的接线盒容易积灰,必须及时清理,否则会影响通话质量。”通讯检修工杨勇平边说边用毛刷仔细清扫设备。这样的巡检,通讯队每日至少进行一次,对重点区域更是增加频次,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面对突发故障,通讯队要求维修人员在10分钟内响应,“耽误一分钟,就可能影响上百人的安全。”队长邸洪亮语气坚定地说。
“斤斤计较” 提升经济效益
在保障通信畅通的同时,通讯队将降本增效融入日常。通过规范“回收、分拣、拆解、修复、利用”闭环管理流程,让废旧线缆和设备“变废为宝”。2024年,团队修复本安型电话80余部,复用电缆3500米,直接节约成本6.1万元。邸洪亮一边展示着维修记录一边说:“一段20米的电缆价值120元,若丢弃就需要额外采购,我们必须‘斤斤计较’。”
全力护航 筑牢安全屏障
高效运行的背后,是一套严密的制度体系。通讯队实施“区域负责制”,将责任细化到人,每个片区由专人维护;建立设备档案和实时监测系统,提前预警设备老化风险;每月开展应急演练,模拟瓦斯泄漏、断电等场景,确保队员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通信安全还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该矿井下通讯设备采用本质安全设计,隔爆外壳可抵御爆炸冲击,屏蔽线缆和滤波器可有效抗干扰,密封结构与干燥剂双管齐下,攻克了潮湿难题。
从生产指令的精准传达,到事故救援的实时指挥,通讯队让井下每一刻都“听得见”“联得上”。只有通信畅通,安全才有底气。通讯队用技术、责任与创新,默默守护着矿井的“生命线”,让该矿的安全答卷更加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