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脊梁矿通风区副区长李洋从2012年踏入煤矿“一通三防”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就如同一颗执着的螺丝钉,牢牢将自己“钉”在工作岗位上,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守,于寻常角落编织安全之网,以恪尽职守谱写平安诗篇。
技术创新:破解千米深井的“呼吸难题”
“矿井通风系统就是井下员工的‘生命线’,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李洋带着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扎根矿山,他怀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主动向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虚心请教,一点点深入了解矿井通风系统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担任通风区技术员期间,他像一块海绵疯狂地吸收着“一通三防”各类安全知识,投身于各项安全措施的制定与落实,在实践的磨砺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面对开采深度突破500米后日益复杂的通风环境,他如同精密的“手术医生”,在矿井的“呼吸道”上实施创新“疗法”。
在8115工作面采空区自燃防治攻坚战中,他带领工友们对8115工作面“三带”范围进行测定,以精准的数据为依据,重新优化注氮出口位置,编制出新型堵漏材料,用于采煤工作面端头封堵的施工措施。这一创新举措如同给采空区漏风这个难题开出了“特效药方”,有效解决了综放工作面自燃的隐患难题,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在8107工作面封闭时,头顺槽超高超宽巷道封闭遇到重重困难,李洋却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深入研究、仔细思考,编制出阶梯式密闭施工措施,成功将施工周期从60天缩短至30天,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保障了工作面撤退封闭安全,为企业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
智慧传承:锻造矿山安全“生力军”
“在日常工作中,我特别留意收集专业知识、操作技巧、常见问题解决方法等内容,并编写成册。在编写的过程中,犹如对自身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扫描。”在李洋的办公桌上,三本被翻得卷边的“矿井通风百宝书”格外醒目,这本凝聚他十年心血的“秘籍”,已成为青年技术员的“成长宝典”。
李洋深知技术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他就像一位无私的导师,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技术员。日常工作中,他采用现场教学、案例分析、模拟操作等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为青年员工讲解煤矿生产技术和安全知识。他注重培养青年员工的实践能力,手把手地指导他们操作设备和维修零部件,鼓励青年员工勇于创新、大胆尝试。在他的悉心带领下,众多青年员工迅速成长为技术能手,在各自的岗位上崭露头角,在煤业集团组织的技术比武和创新大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数字赋能:构建智能通风“最强大脑”
采煤工作面上隅角有害气体一直是威胁采煤作业的巨大风险,李洋积极探索解决之道。他将调整采煤工艺、加强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与传统通风治理手段巧妙结合,使得8115工作面上隅角的有害气体浓度得到有效降低。经治理,氧气浓度从16.8%提升至19.5%,甲烷浓度从0.62%降至0.30%,彻底根除了上隅角积聚有害气体的安全隐患,为矿井采煤作业营造了安全环境。特别是他制定的2024年度矿井反风演习方案更是彰显了他工作的严谨与智慧。在演习中,经过他的严密推演和周密安排,仅用6小时7分钟就完成了对西一风井和回风立井主扇的反风性能验证。这一成果为矿井应急处置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数据,极大提升了矿井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
“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专业知识库,通过设定特定的数据抓取规则,收集整理了日常工作中的经验文档、技术报告和项目总结等资料,并使用人工智能的文本分析工具,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标注和深度挖掘,提炼出关键知识点和操作技巧,构建起智能通风系统的‘最强大脑’。”在谈到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提升矿井通风效率时,李洋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李洋对工作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在突发事件面前,他更是临危不惧、果断决策。有一次,井下通风系统突发故障,工作面风量短路,情况万分危急。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凭借着丰富的工作经验,迅速制定科学合理的通风调整方案,组织人员调整通风系统,成功排除了险情。
多年来,李洋凭借着自身的辛勤努力和卓越贡献,收获了众多荣誉。从马脊梁矿先进工作者、2024年度特级劳动模范,到煤业集团“一通三防”管理先进个人、技术标兵、文明员工……每一项荣誉的获得都是他努力的见证,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些荣誉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将其化作继续前行的动力,以永不停歇的创新为灯,以敬畏生命的初心为盾,用创新探索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