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口泉

2025-01-20 来源:晋能控股煤业集团网站 当前位置: 文化悦读

  大同口泉沟,河秀坡转头,河水潺潺流,石头不作声。说起大同口泉,在地图上位置偏僻,且很小。但是口泉的煤炭享誉海内外,与煤炭相伴生的还有劳动人民创造的口泉文化。这文化经过风雨沧桑,成为陈年美酒,走过历史的音符,不朽的诗篇,犹如地下的煤炭一样闪闪发光,珍贵无比。

  口泉这座古老的小镇,积淀着厚重的文化和美丽的传说。细数大同口泉周边游,沿着历史脚步去寻幽探胜。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我徒步来到口泉镇的街头,听老人讲口泉的来历,相传宋辽交兵时,女将穆桂英亲自挂帅,率兵驻扎于九寨,时常骑马下山经过此地,住宿、歇脚、喂马,后人仰慕女中英杰穆桂英,遂将这最热闹繁华的地方称为穆桂英坡,街中的饭店称为穆柯斋饭店,并一直沿用至今。口泉在七峰山下的岩岭,又传说岩岭的半山腰有一眼泉水,泉水从一块像人嘴里的石缝里流出来,口泉镇也由此得名。这泉水清凉可口,养育着这里的人民。口泉街有名字的巷子有70多个,有寺沟巷、堡门院、吉善堂、染房院、油房院和大小西虎等等,与大同的四合院一样,古色古香,大小店铺一个挨着一个,说书、唱戏、卖艺、杂耍、小吃应有尽有。从西头老爷庙到东街的堡门院、从新华书店到人民饭店、从小林照相馆到回民饭店、从“三义兴”到“新生久”、从“董大头”到花园洼,以及“毛泽东思想宣传台”,过去的辉煌经过千年的风雨洗礼,有的已经不存在了,留下的是固守家园的人们。吉善堂的照壁、堡门院的堡子墙和那些古色古香的门院,那些风土人情和传统的生活习俗,像美丽的画卷封存在人们的记忆里,久久不能忘怀。

  口泉千佛寺在口泉河北岸穆桂英坡的半山腰上,我顺着老乡指点的方向,看到一照壁上“千佛寺”三个字。千佛寺有一个大殿、二个配房、三间窑房、一个门楼。门前是一个中型广场,寺外能看到留在门楼上的砖雕,山上空气新鲜,绿草青青,举目远眺新泉街口泉公园和曾经金凤凰商城景色宜人,树木葱茏。门前是戏台,这里一过庙会,好戏连台,红火热闹。我沿口泉街北面的寺沟巷,一眼看到在弯弯曲曲居民区小路源头,有一完整寺院是口泉华严寺。它是口泉地区规模最大的寺院,保存完好。院内树木葱绿,香火缭绕。山门前的照壁上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碑记记载从乾隆、嘉庆到同治、光绪和民国,不断维修扩建,规模逐渐扩大,布局严谨,风格独特,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闻名塞北。这古刹寺院供奉有三圣佛、观音佛和弥勒、文殊、普贤佛等。在口泉北山上与口泉华严寺仅一岭之隔的有口泉黄勒观,建成于正德十八年,是道家寺院。它依山势而建,院内古木参天,前院较平坦,东西两扇门,原来南面建一个两千人看戏大戏台,两侧是龙王庙和城隍庙。20世纪60年代,在这里建起文化宫俱乐部,也曾是人们文化娱乐的活动阵地。这道观大大小小殿阁十余间,工程浩大,是口泉百里之大观,而每年四月初八与口泉华严寺同为庙会,届时游人如云,十分热闹,是口泉的一道风景线。从道观出来,口泉南面有一佛教寺院口泉观音殿。它始建于明代,占地约1650平方米,在口泉河南岸七峰山下黑土台。有人说:七峰山是条龙,而黑土台属龙尾。又传说它是口泉蛤蟆山下的宝寺。一进口泉沟,从远处看,寺庙层层叠叠,钟鼓声声。内有大雄宝殿、卧佛、千手观音、弥勒佛。中院是观音洞,手持莲花的观音,神态慈祥。传说口泉有“常、李、段”三大家族,口泉两边的山都属常家,李家拥有两岸的大片川地,而口泉街内大部分店铺、买卖是段家开的,之后就有了“常门的山,李家的川,和你段家有合干”的传说。同时,也有了观音曾在此显灵,保佑口泉常、李、段姓三大家族土地肥沃、生意兴隆的说法。

  从观音殿出来走二里路,在口泉河的南面中南山上有一寺院为口泉南财寺。碑记记载建于康熙十三年,寺院大小殿宇六间,大雄宝殿长18米、宽11米、高15米,面积198平方米,有如来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和十八罗汉。这里旺气环绕,气势雄伟,在山上可看到口泉岩岭全貌。最引人注目的是9.9米高的五爷护身佛,传说是广济龙王的化身,手持大刀,威风凛凛,成为南财寺的护法菩萨,意在保一方百姓平安。而对面北山上的口泉北财寺,始建于康熙四十三年,关南人在口泉开店铺后,重修寺院,祈求生意兴隆。这庙群修建初始就佛道合一,这也融合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思想。沿口泉公路开车20分钟后,来到白洞村的南山上,这里有口泉玉龙洞,属七峰山山系。这里树木繁茂,植被丰富,山高路险,景色优美。玉龙洞道观建在山崖峭壁之中的平台上,进入东山门,攀岩而上,直达三清殿。道观建于北魏太武年间,供有老子、南极仙翁和药王孙思邈的塑像。再往口泉峪西南侧,就是口泉七峰山、禅房寺砖塔,七峰山山连山,属丈人峰最高,海拔1714.1米,西邻寺儿山,南接洪涛山,从东北向西南走向绵延一百公里,这里有着丰富的大同优质煤炭资源。山峰险峻陡峭、东西纵横、高耸蓝天。在丈人峰上,有一座辽代的古塔禅房寺砖塔,它见证着七峰山自然生态的美丽与神奇。

  近年来,云冈区紧锣密鼓修缮口泉,但愿口泉文化不再没落,但愿这文化源远流长,永得善待。

作者:张瑛(雁崖煤业公司)  责编:万唯华

晋 ICP 备 2020013235 号 晋公网安备14020302000034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类信息,均为晋能控股集团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