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木枕到混凝土枕,从6号道岔、9号道岔到12号道岔、18号道岔,从38公斤/米钢轨到60公斤/米钢轨,煤业集团矿山铁路分公司口泉工务段安技组组长王新程一家两代人,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口泉专用铁路线的发展变化,传承了矿山铁路分公司宝贵的“匠心”精神,成为了单位的一段佳话。
父子齐上阵 传承好作风
王新程的父亲王俊,1995年进入矿山铁路分公司铁路队,是当时队里屈指可数的本科大学生,在生产一线一干就近30余载。从普通工人到工长再到副段长,王俊把他这一辈子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煤矿的铁路事业。工作多年,让他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接受单调、艰苦和乏味,坚守才是人生最快的捷径。
从小在父亲身边玩耍的他,铁路上换下的废旧弹条、道钉等都是他童年时的玩具,从小的耳濡目染使他对铁路更加熟悉和亲切,也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2019年太原理工大学毕业的他如愿以偿进入到工务段安技组成为了一名线路工,当工作开始的那一刻,他才真正理解到父亲当年的工作是多么的不容易,曾经以为很简单的两股钢轨,却有着大学问。
肩上有担当 脚下有力量
从事铁路工作以来,王新程积极钻研并带动大家学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见缝插针,抓紧一切时间对铁路相关的技术手段进行了系统钻研、潜心学习,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践,从而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获得了单位同事的一致好评,承担起了单位技术方面的重担,带领年轻同志为全段提供技术支持。
为了更加熟悉业务知识,王新程经常跟随老师傅深入一线进行安全检查、线路测绘。虽然参加工作不久,但细心的他很快进入了角色,第一次和段长进行夜间巡线时就发现了一块断裂鱼尾板,使他对夜间巡线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夜巡半年时间里,共计发现和更换了4块断裂鱼尾板,及时消除了线路上的安全隐患。同事们经常和他开玩笑说:“这戴眼镜的不光有文化,眼还尖的很啊!”
修旧废变宝 节支大作为
技术革新是一个单位改革发展的重要法宝,作为一名大学生,王新程深知技术对于矿山铁路发展的重要性。作为QC小组的成员,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善于动脑,从讨论、做方案、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努力,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强的方案和办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维修成本,终于在节支降耗上结出了成果。
在他的建议和引导下,单位掀起了节支降耗、修旧利废的高潮,鼓励员工从身边做起,从细微处着手,在节约能耗上想点子,在减少支出上挖潜力,在修旧利废上见行动,有效促进了节能降耗、降本增效工作扎实开展。
根据现场生产特点和设备实际情况,通过更换老旧钢轨、枕木,废旧铁垫板修理再利用,回收旧料等,让废弃的“铁疙瘩”变成有用的“金疙瘩”。2023年单位全年共创经济效益约2955280元。不但提高了材料物资回收复用率和修旧利废价值,同时也激发干部职工节支降耗、降本增效积极性。